今天请早点出发,因为要翻越海拔4608的朱角山,下山后还有30km左右的起伏路,弄不好就会走夜路。 穿过昌都县城,我们顺着昂曲逆流而上。从昌都到那曲这一段的317国道,又被称为黑昌公路(黑河至昌都,那曲过去被称为黑河)。这是1960年民主改革过程中,在原有驿道基础上突击修建的临时公路。虽经分段维修提高,但绝大部分路段为仍等外级路段、土石公路。黑昌公路全长764km,这也就是317国道的后半段。车友们从317国道骑来,大部分会往南经邦达、然乌、波密到拉萨。所以,相对来说,这一段路车友更少,人迹更罕至。由于这一段路况较差,交通不便,所以藏民汉化的程度也较小,很多人不会讲汉语。 我们沿着昂曲起伏着缓上坡13km到俄洛镇。俄洛镇是昌都县的一个半农半牧的小乡镇。昌都地区师范学校就在这个镇上。进镇时有个很大的加油站,可以放水哈! 过俄洛镇后0.5km就是俄洛桥,过桥后开始爬坡。之字坡到坡顶后,是加林村。前行不远,我们左转离开昂曲,沿昂曲的一条小支流开始进山。 离俄洛桥约22km,我们便到达了朱格村。朱格村是黑昌公路三道班所在地。这里有个藏族人开的小卖部。朱格村可能还是因为朱角山出名吧。 出朱格村,土路开始。右转为通往朱古寺的小路,直行为317国道,我们会经过唐代古柏林。土路是盘旋而上的,弯儿还有些急。 朱古寺是昌都强巴林寺的属寺,属格鲁派寺庙。这座深山密林间的古寺之所以名动天下且被写入西藏现代史,主要是与阿沛•阿旺晋美有关。1950年10月,已经西逃的噶厦昌都总管阿沛•阿旺晋美率领文武官员在朱古寺归顺解放军,并交出了为藏军维修电台的英国人福特。从“朱古寺”的路牌到寺院还有大约4km的山路,路烂难行,我们自然不能前往。等到我在山路高处隔涧望见朱古寺的金顶时,着实有些后悔。“朱古寺”在有些文献里被写成“诸国寺”或者“珠角寺”。朱古在藏语里是“化身”之意。而在四川话里面,“朱古”的发音接近与“朱角”(zhuguo)。在许多年以前,四川人说这山叫zhuguo拉山,而汉字便记成“朱角拉山”。而实际上在藏语里的名字就应该叫“朱古拉”。 在“朱古寺”路牌上,左边指向“唐代古柏林”,这边自然就是上山的路。沿着土路前行4km左右,便可远远望见朱古寺的金顶了。那金顶在阳光下,熠熠耀眼。上山的土路在山谷里悬崖边迂回曲折。虽然是土路,但珠觉拉与其它山不同的是,这山并不是光秃秃的黄山,土路的两侧不满了松柏一类的树木,随着海拔的提升,树木也变得越来越大,有些甚至高达数丈,直冲云霄。而随着海拔的不断上升,那些千年古树慢慢自降身段躲进山谷里去了,你看看他们的角度也从仰视平视逐渐变成俯视。从朱各村到垭口大约21km,至少有将近一半的山路是在树林中的。如果从看见朱古寺的金顶开始计算,大约有六七km的山路是绕着“唐代古柏林”前行的。这些古老的柏树已经生长了近1500年,而它们被发现则是20年前的事情。这些唐代古柏树林是1992年由中德两国科学家发现的,之后,就成立了昌都唐代古柏树林自然保护区。 等我们到达“昌都唐代古柏树林自然保护区”碑墙前时,这里距离垭口还有七八公里左右。转过碑墙后,便再望不见朱古寺的金顶了。从碑墙向上,珠觉拉也不再是之前的林木蓊郁,而是变成一幅黄土裸露光秃秃的样子了。 过碑墙三四km,远远看到路旁的四道班的房子。从四道班到垭口的路沿着一面山坡盘旋而上,来来回回,简直就是另一个的“觉巴山”上山路。虽然看见垭口就在头顶,但要登上去,这路还要往复纠结一番。 朱古拉山虽然是黑昌路上经过的第一座山,但其垭口除了经幡和一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碑墙外,并没有任何的文字标识。垭口海拔4610米。垭口在今天总里程的56km左右处…… 下山的路开始是7km的土石路,之后是13km的下坡柏油路到滨达乡,最后是30km的起伏柏油缓上坡路到类乌齐县城。 朱古拉山是他念他翁山的一部分,而他念他翁山则是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延续转向而来的。他念他翁山是澜沧江水系与怒江水系的分水岭。也就是说,翻过朱古拉山,我们就开始进入怒江流域。当然,朱古拉山口也是昌都县与类乌齐县的分界线,过了垭口我们就开始进入类乌齐县境内了。从类乌齐开始一直到那曲,将在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怒江之北,藏北大草原之上骑行了。 从垭口放坡而下,前8km是很烂的土路。8km后就开始进入柏油路面。一上柏油路,就看到了“牦牛之乡、马鹿之乡、菱镁之乡、生态之乡——开放的类乌齐欢迎你”的大招牌,路旁的那条小河——比曲也开始清晰起来,一路上随着海拔的降低,含氧量开始逐渐提高,路边的树木开始多起来,草地开始多起来,牛羊也开始多起来,如果不留神,还以为是到了林区。 我们沿比曲顺流而下,13km后到滨达乡。滨达乡是一个很小的乡,有饭馆和小卖部,但没看到住宿的地方。比曲在滨达乡附近注入紫曲,紫曲发源于青海囊谦县境内,在青海境内被称为热曲,紫曲从滨达乡向东南流入昌都县后被称为若曲,过昌都县若巴乡被称为色曲,色曲再经察雅县吉塘镇,在察雅县卡贡乡附近注入澜沧江。因而,从滨达乡过紫曲上的滨达桥之后,我们便开始逆紫曲而上,虽然是逆流上坡,但坡度并不大,而且紫曲河谷开阔,视野还不错。再14km就到了恩达村。 今天的恩达村虽然看起来与藏区的其它村子并无太大区别,但其在历史上却鼎鼎大名。清朝时,先是在今类乌齐县境内设立了恩达县,县治就在恩达村附近。恩达因此成为清朝经康藏到拉萨的必经之地,而经康藏到拉萨的路线因其沿途人口稠密补给方便,称为清朝时期进藏的主要线路。驻藏大臣进藏也是走这条线路。其路线大致如下:成都—新津—邛崃—名山—雅安—荥经—清溪—二郎山—泸定—康定(打箭炉)—折多山—新都桥—高尔寺山—理塘—巴塘—金沙江—芒康—察雅—昌都—类乌齐(恩达)—洛隆—边坝—工布江达—墨竹工卡—达孜(德庆)—拉萨。 当然,今天恩达村已经只是类乌齐县桑多镇下辖的一个村子而已,从恩达到桑多镇只有区区18km路程。当你转过山,一片开阔的河谷在你眼前展开,那便是桑多镇——类乌齐县城所在地。 类乌齐是一个新修的县城,县城不大,房屋主要都是沿317国道两侧伫立的。317国道在县城里,换名叫“光明路”。类乌齐在藏语里是“连绵大山”的意思。类乌齐县也是最后一个能见到树木的县城了,过了类乌齐,别说是树,连小的灌木恐怕也难见到了。因为从类乌齐县开始,一直到那曲,每天住地的海拔都3800米到4600米之间。 类乌齐1726年设立类乌齐宗,后来改成类乌齐县。类乌齐县原驻地为类乌齐镇,1972年将县驻地从类乌齐镇南迁至26km外的桑多镇。县政府搬迁过来容易,但类乌齐寺却依然留在了类乌齐镇。 位于类乌齐县类乌齐镇的类乌齐寺是出生在达咙噶斯家族的桑吉温于1276年始建的。当时修建了“阳宫”寺和“莎玛”寺,并设克了哲学及但特罗的理论学说机构。虽是达隆噶举在康区的主寺,类乌齐寺却以噶举和萨迦两种教派、教理并存的寺院而著称于世,其最典型的建筑便是“昌吉玛”大殿。1320年乌金贡布又建造了富有艺术风格的“昌吉玛股”,所以类乌齐寺又称“昌吉玛”寺,到1326年正式落典。距今已有7百多年的历史。 祖拉康下设3个扎仓、2个拉章。按噶举派规定拥有僧人2500左右,在西藏白教寺院中可算是规模最大之一。这座寺已传承23代法台,在各地有多个分寺,多集中于青海、云南、四川、昌都等地。 类乌齐寺建筑面积有2809平方米,共分3层楼:第一层称“条花殿”,墙厚在1.6米以上,高有13.5米。墙外涂有3种竖型颜色,殿内有64根柱子,每根柱子高有15米。第二层称“红殿”,它是由一块一块大小石头修建的。殿内在两面巨大的墙上绘有噶举派历代祖师和高僧大德,形象地再现了噶举派产生、发展和兴盛的历史,人物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显示了高超的艺术。第三导顶层称“日殿”,墙体抹白色,楼高5米,沉稳神秘。殿顶有高耸的金顶,玲珑升腾。 祖拉康殿内共设有小大佛像4万尊,黄金汁写成的经书2万卷;金银杂汁和银汁写本3万余卷。 从桑多镇虽无班车前往类乌齐寺,但包车去价格也在200元以内,人多得话,值得前往。 住宿的地方建议有:阳光大酒店、大山宾馆、县政府招待所、新气象宾馆等,条件都差不多,不要期望太高。 |